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庆第1眼 | 重庆“引智”打造创新生态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cqast.org.cn  2023/11/6  来源: 办公室 浏览:

【字体: 】  【打印此文

创新,决胜未来。创新能力,也是城市实力的体现。重庆是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省份之一,但反观科创人才,还属于“储备不足”的状态。在中国“大学教育 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重庆的竞争力不算高,“双一流”院校只有两所。想要“弯道超车”,最好的提速办法,就是“引智”,吸引诸多高校入渝,展开合作。名校与重庆的“双向奔赴”,把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值拉满。那么,这些入渝高校,都是什么级别的技术咖呢?


高校的科研,在生活中有多么普及?以骑自行车为例,哪种姿势速度最快?专业运动员大多采取类似的姿势:身体俯低、臀部撅高。这是实验室数据得出的最优解。在竞速项目中,风阻是运动员的“敌人”,利用风洞试验,提高竞技成绩,已成为欧美体育强国的重要训练手段。

风洞实验,就是人工方式控制气流,呼风唤雨。无论是龙卷风、飓风,还是下击暴流,都能模拟。体育中的风洞实验,目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降低空气阻力对成绩的影响。某种层面讲,体育的竞争,实质上也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的风洞研究惊艳了世界。借助风力,让运动员以“风阻优化”的最佳姿势“飞”起来。帮助中国的冬季运动,跨越式迈上台阶。这是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的手笔。


另外,赛场上哪里该设挡风墙?如何搭建抗风的看台?大雪花点火怎样才能不摇不摆?无数小小细节的背后,也都有他们的身影。这只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一次小试牛刀。与重庆的合作,则更是拿手领域,例如轨道建设、智慧交通等。象牙塔里的智慧,更紧密地与应用场景对接,城市也以更快的节奏,改变着面貌,让人一瞥惊鸿。


2022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7位,其中R&D强度2.3%,R&D人员超过20万人。R&D,可以看到一座城市对研发的投入。投入低,就会影响科技创新产出的质量,龙头企业“乏力”,自然也就带不动身后的龙身、龙尾,这又将进一步阻碍后续的创新,如此循环,如同一个泥潭,导致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与高校加大合作,背后其实是城市加大研发投入的一盘“大棋”。

这里是位于涪陵的“卡涞科技”。自动化生产车间里,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一卷卷玻璃纤维布,裁剪后模压成型,变成一件件电池箱的上盖儿,这种高性能的纤维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上应用广泛。


涪陵是重庆传统的工业强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材料”是主攻方向。就材料产业而言,涪陵一个区,就占了重庆的20%。最大的底气,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在负责转化研究成果的“理工清科”,占据C位的,是先进材料的流量明星,粘上它,传统材料技能翻倍,甚至“变身”新材料。包括“卡涞科技”在内,涪陵的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刚好是它的用武之地。前不久,涪陵和北理工再度签约,快马再加一鞭。


校地合作,北理工在重庆最值得称道的作品,是“中国复眼”。400多台雷达,将分三期架设,构成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一环。研发投入强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复眼”等科技基础设施,何时完工?关系到新型材料等研究成果,何时下线?也关系到能留住多少研发人才?5年时间,重庆R&D投入增长1.9倍,研发人员多了1.2倍。300多项高校科技成果,在重庆的大地上逐一列阵,望向未来。


2023年,重庆的目标是,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1—6月,“双倍增”行动,新增科技型企业5849家、高新技术企业845家,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82.8%、76.9%。重庆已成为校地融合的“典范城市”,最近五年,重庆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6倍和2倍,科创板上市企业实现了“零突破”。当成果落地、当梦想照进现实,带来的是1+1>2的效应。


小程序下单,机器人跑腿儿。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的“小力到家”,是国内首个由机器人配送的社区零售平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一大乐事。智博会的举办,让重庆站上智能化的风口,龙头企业和知名高校蜂拥入渝,与重庆展开各种合作。这是一项“弯道超车”的计划。


在重庆,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5.48件,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9.4件。重庆必须大手笔扭转局势,而专利和研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学和企业。重庆期待翻盘。目前,已有西工大、北理工等引领的50家高端研发机构,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落地,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最近又带来了新项目,与重庆共建“新技术实验室”。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的平台,一波又一波跨地域的校地合作,正在打造一座城市的创新生态。


一座城市打造创新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李政刚看来,科技创新,必须先判断突破方向,然后集中发力、有的放矢。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楚现在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要谋划建设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做好数字化赋能,加快对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个有效的接轨;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要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活力,为人才松绑,完善科技创新生态。


重庆的创新资源,称得上“素有积累”:有全国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有多元的城市风貌,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不过,“什么都有”的状态,最怕的是,陷入“什么都不拔尖儿”的困局。科技创新,正是是破局之道。为了补齐短版,在“引智”上,大下工夫,是城市发展的刚需。一座城市应当如此,也必须如此。

原文链接地址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隐私安全|版权声明|联系方式|法律责任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渝ICP备09050127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黄山大道中段杨柳路2号 电话:86 023 6730029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2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