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庆第1眼 | "硬科技"产业提速 重庆初显"硬"实力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cqast.org.cn  2023/12/21  来源: 光机所、办公室 浏览:

【字体: 】  【打印此文

最近,一条消息高挂热搜榜:第一艘“中国造”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下水试航,这被看作:深海领域的“关键一步”。深海领域分为三步走:一进入、二探测、三开发。“梦想号”的深海技术,相当于走到了第三步。深海技术和航天技术一样,都是“国之重器”,背后,都离不开硬科技产业。重庆的硬科技产业,也一直陪伴着“大国重器”前行。硬科技的代表产业,包括: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这些,也是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布局的重点。

 

硬科技的“硬核底气”

硬科技“硬”在哪里?硬在底气上。这种底气,当国产大飞机横空出世,让波音、空客都“坐不住”的时候,就能感受一二。截至2023年10月,C919的订单达到1161架,订单总额超过了7478亿。全球民航领域,长达50年之久的国外垄断局面,骤然打破。C919五成以上的铝材,都由“重庆造”提供配套。

 

在位于九龙坡的西南铝熔铸分厂,7050合金铸锭,正陆续下线。C919的机翼、机身、壁板等关键承力部位,都有7050的用武之地。7050是航空航天工业的常用合金,以前全赖进口。不过如今的“重庆造”,已经能够满足“大国重器”的规模应用。

大国重器的诞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背后,是大国工匠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攻关。从“蛟龙”入海,到“嫦娥”奔月,从“天眼”探空,到“神舟”飞天,在中国逐梦星辰大海的旅途中,“重庆造”也从未缺席,一路相伴。

 

全国各地目前都开足了马力,进军硬科技产业。但硬核实力并非一日垒成,靠的是积于跬步。比如,科创力量。重庆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位居西部前列。另外,市级的创新中心,有18家。市级以上的科创平台,在10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的,已超过100个。再来,是科创能力。2022年,重庆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9年的58%,提高到60.3%。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7。蓄力已久的硬科技禀赋,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理论+应用 “硬核技术”出圈

在重庆,每天的通勤路,都显得如此不平凡,在交通上练就硬核实力,是一个必备技能。重庆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0000多座,所有能想象到的桥型,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它们架设在丛山峻岭、河流滩涂、丘陵低谷之上。多种多样的地形,可以让桥梁设计师尽情施展才华。而每一种跨度、每一根拉索,都需要经过科学论证。 

“我们现在这套系统是世界最领先的拉索疲劳实验系统,我们的频率可以做到1赫兹,这项技术解决了以后,对索缆式桥梁来讲,可以实现更大跨越能力。”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耿波告诉记者。

 

桥都,与研究桥梁工程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配合默契。一个,提出新问题,一个,给出新理论。随着重庆交通的发展,许多创新科技成果也“走出去”,在海外找到了落地的场景。

最近,越南首条城市轻轨,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刷屏。这条线,酷似重庆的轨道2号线,事实上,它不只是长得像,还采用了多项“重庆技术”。评判技术水平,常用“过不过硬”为标准。而硬科技,不仅仅代表应用技术。它是由“科学”和“技术” 两个部分构成。因此也需要两大支撑:一是科创研究,二是成果应用。两者结合,梦想照进现实。

 

硬科技,引领新一轮技术迭代和产业变革,同一领域,最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重庆打造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断提速。根据最近发布的 《行动方案》,一个五年路线图清晰明朗。以规上工业为例,到2027年,营收要迈上“4万亿”台阶,上市企业达到100家,研发投入达到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R&D,最能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重庆2022年R&D达到2.36%,首次进入全国前十,位居西部第一。

重庆立于风口的“硬实力”

制造业,是这座城市最厚实的“家底”:不仅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同时,已初步形成 汽车、电子、装备、材料等,现代化产业集群。这些,都属于硬科技产业的禀赋。

 

在川渝高竹新区,车间里上百台自动化机床,飞速运转,生产的一根根小弹簧,将送往川渝两地,为整车提供配套。璧山高新区,另一家汽配厂的9条生产线,也马力全开,最新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转向器,正在赶制订单。每天有5000套转向器下线,发往整车工厂。整零协同,产生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的增量。

科技密集型产业,也是炙手可热的新赛道。中国正处于两个超级周期:一是新能源,二是人工智能,这两方面方面,重庆堪称优等生。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体系,布局了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其中之一。这也意味着,重庆有万亿级的新机遇。投资,进入硬科技时代,凭借雄厚的工业家底和产业布局,重庆再次站到了风口之上。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所长吴先哲,是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在他看来,硬科技产业最“硬核”的,是带动出产业和企业的“内生动力”。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硬科技产业跟东部发达地区还是有差距,但是在整个政策的引导下,现在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一个是高企数量快速增长,反映出重庆市科技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力是非常强劲的;第二个,比如说重庆很典型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带动了很多硬科技的中小企业,产生了很好的聚集效应;第三个方面,很多沿海的优质的企业到重庆合作落地,带动很多硬科技的中小企业聚集在重庆市发展。重庆市确定“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战略,而且也围绕整个战略提出了“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416”梳理下来就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战略领域,这就是重庆硬科技产业发力的领域。

 

硬科技,随时代变化。比如:农业时代的“四大发明”,带来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发展硬科技,要啃的“硬”骨头,永远都是:基础科学的进步,和底层技术的突破。进步和突破,无止境。而只有掌握了硬科技,才有实力足够“硬气”。小到一个厂、一座城,大到一国,莫不如此。 

原文链接地址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隐私安全|版权声明|联系方式|法律责任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渝ICP备09050127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黄山大道中段杨柳路2号 电话:86 023 6730029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2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