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三剑齐发”探索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cqast.org.cn  2025/2/8  来源: 办公室 浏览:

【字体: 】  【打印此文


近年来,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技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市委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全力重塑“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体系,并取得明显成效。

重塑体系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市科技研究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重塑科研创新体系。

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凝练形成区块链与数据要素、先进材料、认知智能、激光制造、合成生物等5大重点创新领域,实施“创新辨识度和人才兴院”两大工程,抓好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布局,积极引进顶尖人才,全力重塑具有辨识度的研发体系。

夯实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统筹全院创新资源,全力推动区块链与数据要素、硬质合金等应用基础研究中心挂牌运行,联合市内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先进材料数据驱动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全面提升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强化产业技术攻关。瞄准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在区块链数字技术、智能装备、低碳环保等领域牵头或参与研发攻关一批重大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持。

整合资源 加速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市科技研究院瞄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整合创新服务资源,构筑一体化服务体系,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有机整合战略研究、需求分析、成果汇聚、中试熟化、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检验检测等功能,面向全市提供综合性、专业化、全链条、贯通式成果转化服务。

打造一批行业概念验证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车身产品设计、合金材料仿真、药香植物应用开发等领域,布局建成概念验证中心3个,提供细分行业领域精细化、标准化概念验证服务,遴选入库项目20项,全力助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落地。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质量。开发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大模型,迭代升级技术要素互联互通服务,上线成果汇交平台,构建重点产业梯次孵化平台。2024年9月以来,汇聚优质科技成果2000余项,服务企业2300家,助推多品种热水器内胆涂搪自动化混产系统、混凝土管片智能抹平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深化改革 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

市科技研究院以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活力、发展绩效为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对外科技合作,全力营造昂扬向上的创新氛围。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试点成果单列管理,畅通成果转化路径、提高转化效率。

完善科技奖励办法,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累计修订原有制度12项,新增制度10项,形成与院改革发展相适应的一揽子制度和政策。

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推行高层次研发人才市场化聘用机制,加大科研人员绩效激励力度。开展首席科学家制度试点,赋予首席科学家更大科研自主权。

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承接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筹建工作,全力推动中心入轨运行。揭牌运行中国(重庆)-塞尔维亚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桥梁。承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人才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洽谈会,促进56项国际人才创新成果转化。

市科技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科技研究院将着力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推进碳纳米复合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车身产品设计、柔性制造数字孪生、药香植物应用产品开发等概念验证中心服务能力,打造特色鲜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三是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团队,全力打造“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青年人才”的创新人才梯队。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文/图)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隐私安全|版权声明|联系方式|法律责任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渝ICP备09050127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黄山大道中段杨柳路2号 电话:86 023 6730029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2033号